3

清明 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 2025年04月03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据古籍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扫墓开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东周战国时期的文献《孟子·齐人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齐国人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说明此时扫墓仪式已经较为寻常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代文献《汉书·严延年传》就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清明回家祭扫祖坟。扫墓祭祀是从寒食到清明不变的主题,从宫廷到民间都要在这期间祭拜先人,历代沿袭成为一种固定风俗。

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唐玄宗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在清明日放假三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式节。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而上巳拔禊除灾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曲水流觞等一系列春天欢宴形式兴盛,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中。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再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弃,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成为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的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宋代诗人高菊卿在《清明》中写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出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反映了当时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景况 。

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明清时期还盛行清明节迎城隍祭厉(厉即无祀之鬼)的做法。城隍是我国民间信仰世界中的城市保护神,也是拘管亡魂之神。

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将清明节确定为国定假日,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也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认定。民国建立后不久,清明节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它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在这天,机关、学校都要进行植树活动。到1928年时,植树节被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但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清明植树的做法。

2007年,清明节被立为国家法定节日。之所以会有这一立法的出台,就是因为清明节俗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在民间仍然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有诸多的现实意义在里面。就祭扫这一主题而言,首先它可以寄托人们对于离世亲人的哀思,密切人际关系。尊祖敬宗,对同一个祖先的祭扫与追念有利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亲情凝聚或亲和力的增强,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合密,这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