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健
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时节正式开始了。小暑时节炎热,人体消耗大,宜吃藕,清热静心,而小暑过后,三伏天就不远了,热浪也即将来袭,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越闷热和潮湿。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有十五天的时间。古人从实践中概括经验,将这十五天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三候”了。
小暑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一候,温风至。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似带着热浪。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唐·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写道“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二候,蟋蟀居宇。《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阴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鹰始鸷。在这一节气中,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喜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所以许多与节气相关的民俗都跟农事有关。同时,古人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降温设备,闷热难当的伏日是非常难熬的,所以也有一部分习俗会跟防暑降温相关。
首先说说农事方面的习俗。在大部分的农耕区,经过农历五月的抢收抢种之后,六月份的农事主要是各种田间管理的工作。有农谚说:“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大致体现了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这些田间管理活动,一方面劳动强度相对降低,另一方面在每天伺候庄稼的过程中,也饱含着农民对秋季丰收的渴望。所以,祈祷丰收就成了小暑农事民俗中的主要内容。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而为了应对小暑之后日益炎热的天气,先民们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
一种是“市冰”。古代没有冰箱什么的,但大户人家或商家有些会有冰室,冬天的时候将冰块保留下来,到了夏天就可以取出来,或者拿去市面上卖,或者自己家里人享用冷饮。有些商家还会把杨梅、桃子等时令的水果切碎放在冰里,做成现在类似“冰粥”的冷饮。
另一种办法就是尽量减少运动了。小暑前后有一些民间流行的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都是以“静”为主的,少运动少出汗,这是应对酷暑最朴素的办法。比如有些地方在这个季节流行的对弈、钓鱼等活动。找个阴凉的地方下棋或者钓鱼,既可以减少消耗,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有静心的作用。“心静自然凉”,体现了古人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