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矿山救护人 营区暖心人 ——记七台河市优秀共产党员、公司救护大队新兴中队副中队长高兴华 2025年08月12日

本报记者 李欣

十七年间,他始终扎根矿山救护一线,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应急救援、人才培育、标准化建设等多方面用实际行动书写矿山救护人的壮丽篇章。从2008年穿上救护服那天起,十七年来,他用扎根一线的坚守、冲锋在前的担当、甘当基石的奉献,在矿井深处刻下了共产党员的先锋印记。他就是七台河市优秀共产党员、公司救护大队新兴中队副中队长高兴华。

训练场的“铺路石”:把新队员带成“硬骨头”

2022年3月的新兴中队训练场,春寒还没褪尽,31张年轻面孔站成整齐的队列。这是公司新招录的救护队员,高兴华是他们的总教头。“救护队不是普通岗位,技能是救命的底气,半点马虎不得。”接手培训任务那天,他对着队员说的话成为接下来90天的行动准则。

高兴华把行李搬到了队里,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在队列训练时,他弯腰帮队员纠正摆臂角度;在体能拉练时,他跟着跑完全程,手里攥着秒表喊“再快10秒”;在实操课上,他跪在地上演示专业救援仪器操作,逐项示范指导。90天后的考核现场,31名队员全部通过救护大队考核,为各中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力量。更让人振奋的是,这些“新兵”很快成为各中队的骨干:在公司工会系统技术比武中,郭进轩获得第三名,庞学鹏获得第四名,张家梁、张博闯进前八名。看着队员站在领奖台上,高兴华站在台下欣慰地笑了。2024年9月,黑龙江省第三届救援技能比武的消息传来,高兴华担任指挥员并受命带队参赛。最终他们取得团体三等奖,队员们抱着奖杯眼眶湿润了,高兴华抹了把汗说:“这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下次咱们冲击团体二等奖。”

巷道里的“逆行者”:十七年事故救援冲在前

救护队员的手机永远调着最大音量,高兴华的手机更是24小时不离身。“铃声就是命令,哪怕深更半夜,接起电话就得往外冲。”十七年里,他参与了入队以来所有事故处理,这些早已成为他抹不去的记忆。

一次透水事故的消息像块石头砸在救援指挥部,作为主力队员,高兴华在巷道积水深、能见度低的险境中探查水情,和队友连续作业18小时不升井,但他却笑着说:“能帮指挥部确定救援方案,值了。”在一次煤矿突发火灾事故救援中,井下温度高,高兴华佩戴呼吸器在高温浓烟中往返侦察数次,精准定位火源点,全然不顾衣服已被汗水浸透,精准报出了火源点的具体坐标和范围,为制定灭火方案提供关键数据。

最让老队员铭记的,是一次瓦斯爆炸事故中,高兴华临危受命带队执行灾区搜救任务,在巷道垮塌风险极高的环境下,采取逐段支护、分区搜救的战术,连续奋战12小时。“十七年的救援路,我已记不清自己在井下待过多少小时,只记得每次升井时看到井口的光,就觉得真好。”

营区里的“当家人”:把中队变成“暖港湾”

一次,新兴中队的化粪池突然堵塞。寒冬腊月,队员围着池子犯愁,高兴华扛着铁锹走过来:“愣着干什么?我先下。”他不顾严寒率先穿戴防护装备,跳进齐膝深的淤积池,用铁锹铲除结块污物,徒手疏通堵塞管道。队员看着不忍,也跟着跳下来,他却把人往外推:“你们年轻,我来就行。”折腾了两个小时,管道终于通了,他爬上来时笑着说:“完成任务,晚上能睡安稳觉了。”这不是高兴华第一次带头冲在前、干在前。训练器材生锈了,他带着人除锈上油;队员家有困难,他第一个捐钱捐物。他常说:“中队就是我的家,家人就要互相帮助。”

在迎接国家局及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核期间,高兴华连续15天驻守岗位,带领队员完成打板壁、安装局部通风机、接风筒等“工程”任务。白天他现场指挥训练,夜晚学习《矿山救援规程》《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考核规范》,把规范要求细化为实操标准,推动新兴中队顺利通过省一级标准化考核。有队员问他:“副队,你这么拼干什么?”高兴华指着墙上的省一级标准化中队牌匾说:“这牌匾不是挂着好看的,是救护队员的底气。标准高一分,救援就多一分把握。”

平时不忙时,高兴华带领队员开辟绿地,种植松树、丁香等苗木百余株,铺设花丛300平方米,如今那片空地成了小花园,队员训练累了就坐在花园的长椅上歇脚。他常说:“党员服务清单没有终点,队员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十七年,从年轻队员到副中队长,高兴华的救护服换了一套又一套,手上的茧子厚了一层又一层,可眼里的光始终亮着。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的矿山救护人,可在队员心里,他是训练场上传授技能的师父,是巷道里带头冲锋的先锋,是营区里暖心暖胃的“家人”。

井下的风还在吹,训练场上的口号还在喊,高兴华的救援路还在继续。他用十七年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先锋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次俯身教学的耐心里、每一次冲向灾区的勇敢里、每一次为队员办实事的真诚里。这便是矿山救护人高兴华,一个共产党员最朴实也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