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 垒台聚贤 雏雁高飞

——公司发挥国企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朱淑波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强企富民,要在得人。”当前,公司正处于扭亏脱困阶段,在逆境中人才队伍起到智力支撑作用,越是艰难时刻,越见求贤若渴的决心,公司发挥国企优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聚才、育才、用才之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忐忑谋生”到“安心筑梦”

立体保障打造就业“安全港”

“以前在地方煤矿干,干一年休半年,说不上什么时候就停产,来到国企每天上下班,心里特别踏实。”建设矿六采区7361掘进队班长李金刚感慨道。这位2021年从地方煤矿来的班长,如今管理着4人的掘进班组,月薪近万元。

“国企有兜底保障,养得起老、看得起病,日子越过越好。”李金刚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新入职职工的心声,越来越多矿工选择加入国企,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动能。

国企优势体现在一揽子保障政策中,翻开劳动用工保障明白卡,养老保险缴纳比例、退休待遇标准一目了然——井下辅助工退休月均工资3300元,采掘工月均工资可达7000元;医疗保险最高报销85%,大病保障额度60万元;退休时住房公积金一次性返还,本金最高超57万元。这些看得见、算得清的福利构筑起职工安心工作的“安全港”。

“以前总担心老了没保障,现在政策用白纸黑字写着,干起活来更有劲!”李金刚的话正是国企保障政策最好的诠释。

“光靠待遇留人还不够,更要用政策拴心。”公司人力资源部劳动力管理科主任刘怀娟算了一笔明白账:以井下采掘工为例,月薪过万且缴纳五险一金后,个人养老保险每月扣除800元,企业匹配1600元,累计缴费满30年,退休可领月工资7000元。“这在地方煤矿根本不敢想,相当于给职工存下了一辈子的养老钱。”

为吸引人才投身煤矿,公司筑巢引凤,落实职工保障福利,优化工作环境、完善安全设施,健全薪酬体系,增加补贴奖励,搭建职业发展平台。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国企保障优势凸显,2024年新招井下工人2026人,2025年前四个月又招工658人。

从传统工艺到“智控掘金”

智能化转型激活煤矿用工新动能

“当初就是冲着公司智能化综采来的,在这里搞技术、有奔头。”新兴矿103智能化综采队副区长崔向宇谈起当初的选择时仍旧目光坚定。

“在急倾斜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干活安全又省力,每月还有一万多元收入,我们哪也不走了。”新铁矿职工邬士亮的话道出了年轻队员的心声。

这些从地方煤矿转来的职工是什么吸引他们做出选择的?是国企对“四化”建设一以贯之的重视、真金白银的投入与坚定不移地坚持走智能化的决心。

面对传统工艺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的行业痛点,公司通过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把原本繁重的体力劳动转化为技术操作,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提升了生产效率,为青年职工提供了与行业尖端技术接轨的广阔平台,创造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新实践环境,让每名青年职工都能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成长。

“过去靠人力,现在靠技术。”从地方煤矿来的田立明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在地方煤矿干活累、风险高,现在操作智能设备,安全系数高了,工资收入还有保障,这样的工作环境谁不向往?”

“智能化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一方面,它能帮我们构建更严密的安全防护网,把那些潜在风险都提前掐灭,让大家安心干活;另一方面,它还能释放出实实在在的安全红利,降低事故概率,保障职工的安全。同时,智能化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以前好几个人忙乎一天的活儿,现在借助智能设备和系统,很快就能高质量完成。最终,这些改变都会转化成对咱们职工实实在在的福利,让大家工作更轻松、收入更可观。”新兴矿副矿长杜凤江说。

智能化转型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变革,还是用工吸引力的质变。当地方煤矿矿工看到公司采煤现场不再是尘土飞扬人力作业,而是通过远程控制精准操作的现代化场景;当他们得知在这里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又能保证工资收入水平,国企的技术优势与保障能力便成为最有力的招工名片。

从“职场萌新”到“中流砥柱”

公司与青年人才实现双向奔赴

“孩子们,到家了!”

“这站台是起点,往后七煤就是你们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走,先带你们去宿舍,热水和新被褥都备好了,食堂还留着热乎饭菜。”

在七台河西站站台上,此起彼伏的问候声里,黑龙江科技大学龙煤学院的定向生走出车站,拉开的欢迎条幅像企业张开温暖的怀抱,把青春与希望轻轻揽入怀中。这是公司迎接他们的过往一幕,开启了公司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

吾心安处是吾乡。一直以来,公司对青年人才的关心重视渗透在每个细节中。让你来、对你好,安下心、立事业,顺序不能乱。

“没想到咱们的宿舍这么新,洗漱用品、热水壶都给备好了,这太贴心了。”

“是啊!女学生那边更好,连厨房的电饭锅、炒锅都配齐了,根本不用操心生活问题。”

“矿里经常带咱们出去玩!上次去七台河市博物馆,才知道这座城市和煤矿的历史这么深厚。”

“对!过年没回家的同学还被党委书记邀请去家里吃年夜饭,热腾腾的饺子和家的氛围,一点都没觉得孤单……能遇到这么用心的单位,真的太幸运!”

2023届毕业生、龙湖矿地测科技术员刘闯和2024届毕业生、龙湖矿安全生产指挥中心技术员李妍说起单位的贴心之处心里暖暖的。

“大学生刚开始独立生活,需要别人的关心,我们要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只有心定了,才有干事创业的热情。”龙湖矿党委书记孙维斌说。

公司关心大学生穿得暖不暖、吃得饱不饱,更关心你飞得高不高。

公司对大学生生活上的关怀无微不至,在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为职工搭建成长的阶梯,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使他们在企业提供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感谢企业给我机会,让我能参与重要项目。多亏公司愿意悉心培养,给我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左立威感激地说。作为黑龙江科技大学2008届毕业生、第二届龙煤定向生,他从基层岗位起步,一路成长为七峰煤矿副矿长,在七峰煤矿新井建设中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

“在这里只要肯努力,就有上升空间。”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共同感受。

桃选厂的黑龙江科技大学2023届毕业生崔宇婷、王耀辉、周俏也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崔宇婷从一名职场新人成长为调度员,王耀辉被派遣到公司政策研究室挂职锻炼,周俏在财务工作中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他们说,是公司“雏鹰成长计划”为他们指明了发展方向。

公司把人才视为企业解困发展的核心支撑,成立“雏鹰成长计划”工作专班,每月在专班推进会上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从选拔、培养到激励,公司以国企好干部二十字标准为遵循,为大学生建立“一人一册、一人一档”成长档案,把个人发展与企业技术攻关、生产难题破解深度融合;采取系统培训班、技术创新工作室、师带徒结对等载体,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切实破除青年人才的本领恐慌。

“厂里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青年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挖掘的好苗子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开展主题党日、红色教育党建活动,让青年人才心里装着家国情怀、工作有方向。激励保障、技术津贴实打实发到位,评优表彰公开透明,岗位晋升通道畅通无阻。只要青年人才肯钻研、能吃苦,厂里一定给舞台、给荣誉、给待遇,让实干的人不吃亏、奋斗的人有奔头。”桃选厂领导说。

2024年,公司大胆起用青年人才,把20名80后、2名90后充实到机关和基层领导班子中。如今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上,公司以诚相待,职工热忱回应。未来,公司书写出怎样的精彩篇章?答案正在每一个七煤人脚下延伸……

以人才之基 筑强企之梦

木子

人才兴则企业兴,人才强则企业强。在企业发展的浩瀚征程中,人才始终是最为关键的动力源泉。公司充分发挥国企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刻诠释了人才对于企业振兴的重要意义。

以保障为“巢”,方能引得人才来。物质保障是吸引人才的基础,公司从清晰明确的劳动用工保障明白卡到优厚的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让职工真切感受到“兜底”的安心。井下辅助工、采掘工可观的退休工资、高额的医疗报销比例和住房公积金的返还等,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让职工从“忐忑谋生”走向“安心筑梦”。正如李金刚所言,国企的保障让他干起活来更有劲。有了这样坚实的保障,企业就如同筑好了的温暖巢穴,吸引着八方人才汇聚。

以创新为“翼”,助力人才展翅高飞。智能化转型是公司赋予人才的有力翅膀。面对传统工艺的弊端,公司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把繁重体力劳动转化为技术操作,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青年职工搭建了接触行业尖端技术的平台。新兴矿、新铁矿职工的心声和田立明的切身体会,都表明智能化转型让职工看到了职业发展的希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人才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成长的广阔空间,使人才如虎添翼,在煤海浪潮中自由翱翔。

以培养为“梯”,实现企业与人才共成长。对于青年人才,公司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怀与培养。从生活上的贴心照顾到职业发展上的精心规划,无不体现着企业的用心。实施“雏鹰成长计划”,建立成长档案、采取多元培养方式,把个人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的阶梯。左立威、崔宇婷等众多青年人才的成长经历,充分证明了企业培养机制的有效性,企业在助力人才成长的同时,也收获了发展的动力,实现了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只有以保障聚才、以创新育才、以培养用才,打好人才队伍建设“组合拳”,才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从而为企业振兴筑牢根基,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