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欣
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用二十年的光阴扎根井下,从瓦检员成长为防突能手,用脚步丈量安全防线,以技术筑牢生命屏障。他就是在黑暗中点亮安全明灯的“煤海守护者”、新兴矿防突科科长马志国。
扎根煤海二十载:从学徒到骨干的蜕变
2005年1月,十八岁的马志国揣着对矿山的憧憬走进新兴矿通风二区,成为一名瓦检员。昏暗的巷道、潮湿的空气、单调的瓦斯检测仪声响,构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起点。“第一次下井时,老师傅拍着我的肩说,‘瓦斯检查是矿井安全的眼睛’,这句话我记了二十年。”回忆起入行初心,马志国的眼神依然明亮。
在瓦检岗位上,马志国练就了“闻味知瓦斯”的硬功夫。一次夜班巡查中,他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检测仪数据,提前发现了一处隐蔽的瓦斯异常区,果断叫停掘进作业,避免了一次潜在的安全事故。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2000多个井下检测点的瓦斯变化规律,被同事们称为“活地图”。
调到测风组后,面对新兴矿西六采区三水平主运巷贯通这一复杂工程,马志国连续驻守现场,手绘通风系统图,精准计算风量分配。在西八采区主扇安装期间,从主扇安装到系统并网,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最终实现了主扇一次性投用成功。
技术创新的排头兵:智能通风的拓荒者
担任新兴矿通风区主管技术工作的副区长时,马志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旧模式,技术工作不搞单打独斗,必须培养全能型人才。他推动全员参与内业编制,使每个人都成为多面手,大幅提升了通风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
新兴矿启动智能通风建设,马志国主动请缨,与北京煤科院专家组成攻坚团队,历时四个月三水平五采区左一片63号煤层矿井智能通风建设基本完工。项目完工后,公司在新建矿组织召开智能通风现场会,得到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马志国大力推进优化通风系统,降低通风阻力,合理布置通风风量,在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进行叶片角度调整,为企业节省了主要通风机用电。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数。”马志国常对年轻人说。2023年,他赴中国矿业大学进修期间,把井下遇到的通风阻力难题整理成研究课题,带着问题听课,回来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
防突一线的“定海神针”:用担当筑牢安全底线
在担任新兴矿防突科科长后,马志国的工作范围从通风管理转到防突综合防治,他深感责任重大。“防突是煤矿安全的重中之重,每次揭露煤层都像在‘火山口’上作业。”马志国创新提出以实践反向设计、以结果论证设计的工作思路,保证每个卸压孔的孔间距及孔深精准,确保措施参数准确性,提高了突出区域压力参数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进一步提升了矿井突出综合防治能力。
马志国的办公室总是“空荡荡”,他不是在井下,就是在去井下的路上。他参与的论文《加强综掘机应用提高单产单进水平》被评为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论文《新兴煤矿九采区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与应用》被评为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累计行走2万多公里的井下巷道和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煤海深处的温暖底色:亦师亦友的“老大哥”
工作中的马志国严谨苛刻,但生活中却是大家的“暖心大哥”。新入职职工到防突科时,因图纸识读不熟练差点出错,马志国没有批评,而是利用下班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把自己二十年的工作笔记倾囊相授。“他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安全的敬畏。”职工们说。如今,他们一个个已成长为技术骨干。
马志国还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年轻技术员与资深专家结对,建立防突技术攻关微信群,随时在线解答问题。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企业的成功,是每个职工的成功。”这是马志国常说的话。二十年的煤海生涯,他从青涩学徒成长为行业能手,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千尺井下巷道里那盏始终明亮的安全灯。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坚守,他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说:“因为这里需要我,矿工兄弟需要我。”
从瓦检员到防突科科长,马志国用二十年光阴诠释着煤矿人的担当。在千尺井下,他是行走的安全标尺,用脚步丈量责任;在技术前沿,他是创新的急先锋,用智慧破解难题;在同事心中,他是可靠的领路人,用温暖凝聚力量。这位煤海深处的守护者,正以共产党员的赤诚在黑暗中点亮安全之光,为推动企业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