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实验高中二年14班 冯熙媛
父亲节,校园里安全生产月的红色条幅在夏风中招展,像一道道温暖的叮嘱。老师布置给爸爸的平安献礼任务时,我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枚光滑冰凉的金属徽章——那是爸爸工具箱里的“老兵”,一枚刻着矿山徽记的检修合格证。它没有井下矿工徽章那般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带着机油与钢铁沉甸甸的、独有的气息。这气息,浸透了爸爸在地面维修车间里无数个默默俯身的晨昏,也无声诉说着另一种关乎生命的重量。
我的爸爸叫冯宇,是新建矿支柱厂液压支柱维修车间的一名“医生”。他的战场不在幽深的地心,而在明亮却喧嚣的厂房。那里一排排的液压支柱等待爸爸那双布满油渍与老茧的手去“问诊”。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机油和液压油特有的、略带苦涩的金属气味,那是爸爸身上挥之不去的印记。我曾经去车间找他,看到他耳朵紧贴着冰冷的缸体,专注地倾听内部阀芯细微的异响,或是用千分尺一丝不苟地测量着关键的密封间隙。阳光穿过高高的窗户映着他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他指尖调试的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井下叔叔伯伯们头顶那片赖以生存的、不能塌陷的天空。
爸爸常说,他修理的每一根支柱,都是井下矿工头顶的“擎天柱”。这话,在我心里深深扎了根。有一天,爸爸脸色异常凝重,下班回来久久沉默,饭桌上只低声说了一句:“井下发生顶板事故了,虽然是地质条件和操作不当引起的,但我还是担心支柱质量出了问题。”虽然万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爸爸眼中那沉甸甸的后怕和自责像冰冷的石头压在我心上。那几天,家里的空气都紧绷着,爸爸眼里的红血丝像一张网。他反复念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手里紧一紧,井下矿工的命就多一分托底。”他抚摸合格证徽章的动作,从未如此沉重——那徽章的微光,原来也系着地心深处无数个家庭的完整心跳。
从那以后,爸爸对待工作更像一位守护生命线的哨兵,严谨得近乎苛刻。他的工具柜永远纤尘不染,工具摆放如同列队的士兵;记录检修数据的本子上,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每一个参数都反复核对。2024年安全生产月家属参观日,我跟着爸爸走进他的车间。他拿起一根修复一新的支柱,指着上面一道道精细的打磨痕迹和崭新的密封件,声音沉稳有力:“丫头,你看,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圈圈、垫片,还有缸筒里头发丝那么细的划痕,一点都不能放过!它们顶着的是几百米地下活生生的人。”车间墙上“质量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标语鲜红夺目,映在爸爸沾着油污却无比认真的侧脸上,也滚烫地烙进了我心里——原来守护平安,并非只在惊涛骇浪之时,更在这毫厘之间的千钧一发。
今年安全生产月,学校组织观看煤矿事故警示教育片。当画面里出现因支护失效而瞬间塌落的顶板,碎石轰然淹没巷道时,我猛地攥紧了口袋里的合格证徽章,冰冷的金属边缘硌得掌心生疼,一股寒意直冲头顶。那晚爸爸加班回来,我几乎是扑上去抱住他的胳膊,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爸!您修的那些柱子,每一个零件,您都得检查!”、“一定!一定!”爸爸用他那双被机油浸染得有些发黄却依然宽厚温暖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头,带着眼神里不容置疑地郑重说:“闺女放心,爸心里有本账,经我手的每一根支柱都必须是井下兄弟能拿命去靠的‘铁脊梁’。”掌心的粗糙与温热是地面之上最坚实的承诺。
父亲节临近,我悄悄翻出爸爸那个用得边角磨白的帆布工具包。灯光下,我用最坚韧的丝线,在里衬上一针一线地绣下四个字:平安是福。每一针穿过厚实的帆布,都仿佛系着井下无数个家庭的呼吸。那枚代表着质量与责任的检修合格证徽章,被我细细擦拭,郑重地别在了工具包最醒目的位置。银亮的徽章与朴拙的针脚相依,如同爸爸日复一日地在地面上的严谨守护与我心底最深切的祈盼,在此刻庄严地融为一体。
站在讲述矿工爸爸的故事主题活动台上,聚光灯有些晃眼。我举起那个绣着“平安是福”的工具包,那枚徽章在灯光下折射出沉静而可靠的光芒。我的声音清晰地传遍会场:“今天,我要讲一个地面上‘守护神’的故事。”我讲述了那根失效支柱带来的警醒,讲述了爸爸在车间灯光下如同雕琢艺术品般一丝不苟的侧影,也讲述了工具包上浸透了女儿无尽牵挂的针脚。“爸爸!”我的目光穿越人群,落在他熟悉的、带着欣慰笑意的脸庞上。“您在地面上修好的一根根‘擎天柱’,稳稳地托举着井下叔叔伯伯们的安全。您守护着他们的平安,今天,请让我也用这小小的针线,守护您心里那根永远紧绷的安全弦——愿您和所有您守护的人,日日平安!这是我给您的父亲节礼物。”
掌声响起的时候,我看见爸爸坐在受邀的矿工中间,悄悄低下头,用那沾着洗不净油渍的工装袖口用力擦了擦眼角。当他再抬起头,那双常年凝视精密零件与检测数据的眼睛里,清晰地映着台上我的身影,水光在灯光下闪动,如同他守护的那些液压支柱,在重压下依然折射出坚韧而温暖的光芒——那光,来自地面之上毫厘不差的坚守,最终化作大地深处最牢不可破的平安。爸爸用他沾满油污的双手和一颗敬畏的心,稳稳地托住了那片不能塌陷的天。